浅论畜牧业新技术革命
更新时间:2012-05-18 发布者:admin 阅读:

      世界上第一次用成年羊的身体细胞复制出来的“多莉”震惊了世界,预示着畜牧业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即将到来。郎氏虫业一直关注与畜牧业的最新科技

1 畜牧业新技术革命的宏观背景

  我国粮食问题最近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因为我国农业资源缺乏、人口剧增、土地锐减,粮食生产有丰有歉,既不稳定,增长又慢。相对粮食而言,畜牧业受耕地制约小,发展空间大,畜牧业除以粮食作原料外,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农副产品、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以及适宜开发利用的大面积冬闲稻田等。因此,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1990至1994年全国粮食年递增率只有0.4%,同期肉类年均增产高达11.26%。人们对粮食直接消费的需求逐渐转化为对粮食的间接要求,即对肉、蛋、奶等消费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连续17年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94年肉类和蛋类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7%上升到1995年的31%。四川省牧业产值1994年达324.9亿元,由1978年占 农业总产值的17.15%上升到40.45%,畜牧业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我国的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牧业产值的比重还只是发达国家70年代水平。因此,要解决中国农业问题,必须提高畜牧业产值的比重。

  我国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1996年达到47%,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40%。但这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牧业经济中的贡献率和转化率达60—80%。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这十多年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扩大畜禽数量来实现的。畜禽个体生产、畜禽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程度仍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畜牧业的整体素质还没有根本改变。

2 畜牧业新技术革命的涵义

  21世纪,我国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紧缺、土地减少、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加重,畜牧业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因此,必须进行一场新的牧业科技革命。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走依靠科技提高畜禽个体、增加总体的路子,将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结合现代化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和外源投入的潜在增产能力。畜牧业能否上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畜牧业科技攻关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畜牧业科研一定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研难题,尤其和畜牧业稳定增产有关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精悍力量进行攻关,在新品种、疫病防治等重大畜牧科技前沿进行重点突破,使畜牧业成为我国广阔农村经济和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畜牧业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在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畜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畜牧业创新突破?我们认为,畜牧业新技术革命,应该是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前提下,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数量,降低成本,增加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目的,使资源得到永续合理充分的利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牧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和畜牧业市场经济体系,以及健康、安全畜禽及其产品的卫生管理体系。要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在质和量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导致畜牧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我们认为三元结构是基础,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是条件,高新技术是关键,动物疫病防治是保证。它们互相支持,互相依托,互相促进融合贯通,成为我国畜牧业由粗放个体经营畜牧业到现代化畜牧业的方法和手段。

2.1 三元结构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元结构的实质是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三元结构是从大量提供动物性食品的要求出发,将种植业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实行“人畜分粮”。即在种植商品粮、经济作物的同时,利用一定比例的耕地种植优质饲草饲料作物,发展不同层次规模经营生产基地,并建立配套的饲料加工工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畜牧业和养殖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和畜牧业生产工厂化管理,建立畜产品(肉、蛋、奶、毛原料)加工工业体系,形成畜牧业结构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连接,构成资源培育—高效转化—加工增值—市场经济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从而实现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和持续经营,如果说三元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更是现代化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致富的有效途径。

2.2 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新起点。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不足,决定了中国非走节粮型畜牧业不可。发展草食家畜,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推进节粮型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建立。近几年通过畜群结构调整在这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远未达到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要求。1993年到1996年全国肉类总量的比例,猪肉从74.3%降到68.5%,牛羊肉由9.7%增加到12.3%。禽肉由14.9%增加到18.1%。而山东省1996年猪肉仅占4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5%,牛羊肉占18.9%,比全国高6.6%,禽肉占31%,比全国高12.9%。山东猪肉比重的下降,不是说没有发展养猪业,猪肉的绝对量是逐渐增加,只是家禽、牛羊等节粮型家畜的发展速度更快,因而山东的畜牧业上去了,山东经济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而四川省1996年在肉类中,猪肉占81%,牛羊肉占5.1%,禽兔肉占13.9%,四川是全国有名的养猪大省,但四川养猪的关键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四川省畜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猪肉占的比重过大。四川多属丘陵地区,可利用的草山草坡,冬闲稻田面积很大,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潜力巨大。因此,四川对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的原则,应是稳定生猪存栏和提高出栏率与瘦肉率的基础上,使猪肉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家畜,提高禽肉、牛羊肉在肉类生产结构中的比重,以同样多的饲料资源,生产更多优质畜产品。

2.3 高新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高新技术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的推动力。生物技术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已走上领导科学的前沿。畜牧业是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世界畜牧业生物技术正以出乎人们意料的速度走向可根据需要培育和快速繁殖动物和生产畜产品的令人兴奋的时代。本世纪末,我国的生物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已有一些生物技术产品用于生产,21世纪现代化畜牧业生物技术将对中国畜牧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畜牧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人类向生物学技术要粮食、奶、肉、蛋的世纪”。

  我们认为21世纪现代化畜牧业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前沿热门课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繁育工程技术:是以胚胎移植为基础,以转基因动物为中心,通过人工操作胚胎,定向改变动物性状使之造福于人类的一系列生物技术总称。包括超数排卵、胚胎冷冻、胚胎分割,体外受精、性别控制,胚胎克隆,胚胎干细胞以及基因转移等。国外在牛的胚胎冷冻,胚胎分离,性别鉴定,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术均已成熟并商品化,胚胎克隆方面,复制羊多莉的诞生,在品种改良,优良产奶,产毛及某些特性的保存以及为人类提供移植器官的复制开辟了道路。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突破性进展,今后主要进行胚胎克隆,胚胎干细胞,性别控制的研究,鉴定、分离和了解控制畜禽抗病力、生长、繁殖、乳蛋毛产量、乳肉蛋的成分和质量等生产性状的单个基因,进行基因定位,探讨基因整合机理。
  (2)动物生长激素应用技术:提高动物生长速度,用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最多最好的畜产品一直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外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动物基因导入细菌,用发酵法生产猪、牛、羊、鸭等多种饲用生长激素,能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肉牛和猪、鸭的日增重,羊的产毛量。
  (3)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基因修饰和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加以定向改造,并设计、构建和最终生产出比天然蛋白质更加优良,更符合需要的蛋白质新品种。如利用生物技术研制可将纤维素(如秸杆等)转变为动物主要饲料的 纤维素酶片,另一方面的工作是通过发酵法培养微生物而获得的菌体蛋白,即单细胞蛋白,含有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酶,是一种理想的蛋白饲料。
  (4)兽医生物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已成为兽医科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有力手段。如用于诊断的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基因体外扩增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等,用于预防疫病的新型疫苗,如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性抗体疫苗等。近几年最活跃最有前景的是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它是以活病毒为载体,将致病性病原体的外源基因插入载体病毒(如痘病毒)的非必需区而构建的重组病毒所生产的疫苗,这种疫苗克服了常规疫苗的缺点,并有活苗和死苗的优点,体内复制,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可将很多病原体上的基因克隆到单载体上,实现同时构成多价乃至多联疫苗,这种多联疫苗将从根本上解决动物疫病的危害。

2.4 动物疫病防治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保证。

  实践经验证明,畜禽养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疾病防治的好坏,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是否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和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疾病防制原则。近年来,由于畜禽饲养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防疫灭病跟不上,畜产品流通扩大,引进种畜禽时检疫不严,新的疫病不断传入和扩散,兽药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还未达到GMP标准,防疫费和科研经费不足,一些急需及时防治的重大疫病没有突破。过去不太重视的疫病随着养殖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而成为危害严重的疫病。致使畜禽疫病成为我国畜物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每年因疫病流行造成重大损失。据1993年畜禽死亡率抽样调查,猪的死亡率8.1%,蛋鸡的死亡率20%,肉鸡的死亡率11.2%,牛的死亡率2.1%,羊的死亡率6.2%,其它大牲畜的死亡率为2%,再加上其它一些小家禽畜(水禽、兔)的死亡率,由此推算,一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300亿元。为了减少死亡率,保证畜牧业健康顺利发展,我们认为:一是对危害畜禽最大的几种烈性传染病,采取坚决的消灭措施(扑杀导致的损失可考虑由国家、养殖户,保险公司各负担1/3)。二是在预防为主的原则下,对有灭活疫苗的,应尽量不用或控制应用中、强毒活疫苗或常变异病毒的活疫苗(如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5号病来源于牛5号病弱毒疫苗),三是建立免疫监测与疫情信息网络,四是加强种畜禽场主要疫病的检疫净化和监测。

3 畜牧业产业化与新技术革命

  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应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合理化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贸工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生产的商品化又将推动生产的规模化。由于规模饲养提供产品集中而量大,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强,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特别是在沿海和大中城市是丰富市场供应,保证供需平衡的有效手段。畜牧业产业化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化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畜牧业高新技术进步和应用的必然产物。

  目前我国畜牧业总体上尚处于个体单一经营阶段,养殖户(场)规模小,管理粗放,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尽管在一些地区和方面也出现了可喜的专业化、集约化养殖场(户),但基础差,底子薄,受整个大环境的限制因素较多。为此,根据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中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个体经营的家庭养殖场仍是畜牧业主要经营形式,尤其在乡镇企业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中国南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沿海城市,在实现无猪村,无鸡村的同时,建立起适度规模的猪场和鸡场,是切合实际的。而四川是一个以丘陵地区为主的养猪大省,依靠的是千家万户实现了全国养猪第一,即使养猪最先进的美国,1996年饲养规模在1—99头的户数占3%,100—2000头的占46%,2000头以上的51%。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目前经济状况下,大力提倡万头、十万头及以上规模的猪场,无论在疫病防治,饲料消耗和成本核算,还是生产率的提高等方面都是冒险的,由此,我们提出适度规模经营。牛、羊、兔等养殖业也是如此。一定数量的养殖户联合成立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养殖户)的办法,形成贸工牧一化化,产供销一条龙。

4 信息化与畜牧业新技术革命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向畜牧业领域渗透,在末来新的畜牧业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建议畜牧业各级主管部门应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畜牧业资源(含种畜禽)信息网络,饲料信息网络,畜禽疫病防疫监测信息网络和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设置一个网络中心,把畜牧业各个环节连成一体,通过网络信息的传输,全面实现自动化调整和控制,可以使畜牧业基础设施的运转,畜牧业技术的操作,畜牧业经营管理等规范化,可以为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能及时地提供供需动态平衡信息,疫情况状,为政府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减少生产波动,保持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投资与咨询 常见问题解答 联系方式